北交大:科研“筛”出“不安全”动车司机
本报讯(记者 赵秀红)科学研究发现,有少部分人比其他人更易造成事故,他们情绪不稳定、易焦虑、感觉—运动协调不良、易疲劳,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路怒族”。但只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驾驶适应性评价体系,就可以“挑”出具有事故倾向性特征的动车组司机,将安全管理的卡口前移,从而大大降低事故率。北京交通大学近日发布的“动车组司机驾车适应性”研究成果,就在完成这样一项事业。如今,动车组驾驶适应性已被正式纳入铁路行业标准。 2016年9月,郑徐高铁开通,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2万公里,我国成为世界高速铁路建设运营规模最大的国家。在高速铁路大发展的背后,安全运行是永恒的主题。
“我国轨道交通运输生产每年发生的各类事故中,80%以上是人的失误所致。”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行车关键岗位人员职业适应性研究中心主任叶龙说,高速铁路大量新知识、新技术、新规章的运用,导致动车组司机学习掌握较为困难,心理、身体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极易出现职业适应性问题。
叶龙回忆,2005年选拔头批30名动车司机时,提出的口号是“像选杨利伟一样选动车司机”,怎样将安全管理的卡口前移,确保高铁运营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他举了个例子,2010年8月19日,西安开往昆明的K165次列车在运行时,途径的石亭江大桥因水害发生倾斜,列车工作人员沉着应战,快速转移了所有旅客。为什么能“零伤亡”?因为这位老司机凭借多年经验,听出了跟平时不一样的声音,紧急刹车,挽救了一车乘客。
国外的驾驶适应性研究早于我国。日本要求高速动车组司机具备良好的职业生理和心理条件,并通过行车适宜性评价。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采用职业适宜性试验法后,日本动车组事故率下降了45%。
据叶龙介绍,研究团队是“15年磨一剑”。从1990年起,他们在国内首次将铁路机车驾驶人员的生理心理因素作为影响行车安全的重要指标加以深入研究,在全路6个铁路局中对1200多名机车乘务员进行抽样测试,并把事故组司机和非事故组司机的相关素质进行比对分析。
如今,研究团队构建了动车组司机胜任素质模型,涉及瞬间记忆力、作业稳定性、抗压能力等16项素质;开发了动车组司机驾驶适应性测试系统,包含个性特征、注意力分配、复杂反应、学习能力、瞬时记忆力、速度预测、作业稳定性、深度知觉和视野范围等9个测试项目,能够对动车组司机的驾驶适应能力做出科学评判。
据悉,2005年至今,该研究团队一直参与铁路动车组司机实际选拔工作,并负责动车司机驾驶适应性测评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包括香港铁路公司在内的全部1.2万余名动车组司机的选拔测试,为从源头上保证铁路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保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